2018年1月6日星期六

好姐姐

       今天收到一回复:“哥给妹叫姐,难怪别人都叫我奶奶。”在我的记忆当中,此友对我已经多次提过类似意见了,是该引起重视了。于是我检讨了一下,为什么喜欢称人为“姐姐”。
       首先检讨的是,如此称呼是否有功利驱动?如《红楼梦》第二回说甄宝玉,“每打的吃疼不过时,他便‘姐姐’‘妹妹’乱叫起来。后来听得里面女儿们拿他取笑:‘因何打急了只管叫姐妹做甚?莫不是求姐妹去说情讨饶?你岂不愧些!’他回答的最妙。他说:‘急疼之时,只叫‘姐姐’妹妹’字样,或可解疼也未可知,因叫了一声,便果觉不疼了,遂得了秘法:每疼痛之极,便连叫姐妹起来了。’”不过这是少爷秧子极端的例子,咱们平头百姓不会染此贵恙。
        按常理来看,这称呼人为“姐姐”应该是古时“以长者为尊”的遗风,在过去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下,男士称女士为“姐姐”,多少是一种尊重。当年取经路上的村姑,尽管年纪比二师兄小了千百岁,二师兄还是很有礼貌地叫了声“姐姐”。
        另一方面,女子称爱人为“哥哥”,则让自己处于娇小堪怜的地步。所以江湖男女或情爱中人互称“哥哥”“姐姐”,年龄上是不必认真计较的。如:孙光宪这首《浣溪沙》:“试问于谁分最多,便随人意转横波,缕金衣上小双鹅。醉后爱称娇姐姐,夜来留得好哥哥,不知情事久长么?”随你怎么考证,这“娇姐姐”“好哥哥”到底谁年纪大,再过个千百年估计还是没答案。
       偏爱“姐姐”这个称呼,另外一原因,可能喜欢看戏坐下的毛病。
       当年和老师一起看戏,有演《惊梦》一折,柳梦梅手执柳枝上场,看见了梦中情人,一开口叫了一声“姐姐”,响亮鲜滑,多少有点突兀,引起场下一阵嬉笑。这柳梦梅明明比杜丽娘年龄大,叫“姐姐”岂不唐突?老师仿佛早就意识到这一点,边笑边说:曹雪芹《红楼梦》里叫“妹妹”,汤显祖《牡丹亭》里叫“姐姐”,这真了不起。坐在边上的我,听了这话还是一头雾水,我想大概这叫法应该是口传心授的表演承袭使然,又有什么“了不起”之处呢。这一出结束,换场之际,便请教老师,这“姐姐”叫得有缘故么?老师解释道:《红楼梦》是小说,是写给人看的,所以用“妹妹”;《牡丹亭》是戏,是让人听的,所以要用“姐姐”,这“姐姐”后面紧接着唱,如果先叫了一声“妹妹”,下面再也唱不出。经老师点拨,自己再思忖,果然如此,这“姐姐”一声叫过,下面便是开口唱【山桃红】,第一句便是那脍炙人口的“则为你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”,“则”是个入声字,开口便往下走且一放便收,随即缓缓吐出“为”字。以“姐姐”作叫板,韵白第二个“姐”自然是向上挑的,“则”字便唱得舒服,如果用“妹妹”替换“姐姐”,开口便下落,“则”继续下走,直头吃力煞哉。口语中“姐姐”比“妹妹”响亮,这在咬牙切齿的吴方言发声方法中更为明显,无怪乎戏曲曲牌有【好姐姐】却没有“好妹妹”。
       戏里曲牌没有“好妹妹”,咱家确有一个百伶百俐的好妹妹,只是兄妹之间俱是以名互称,从不用哥哥、妹妹这套称呼,真要喊“妹妹”,反倒觉得吃力,只是妹妹已经具体落实,乱叫不来的,更何况自从《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》那歌流行之后,“妹妹”多了容易遭人诃责,因此,用“妹妹”称呼别人更不合适了。
        最后声明一下,今后一时口滑,仍有可能乱叫“姐姐”,预请好友原谅。不过咱自忖多情不如张君瑞,尽管言语时有夸张,大分寸还是有的,喜听【好姐姐】,不会唱【青哥儿】,当然更不会乱叫“小奶奶”。

    **附:文中所提昆曲曲牌及曲词二首
   《牡丹亭》【好姐姐】遍青山啼红了杜鹃,荼蘼外烟丝醉软。牡丹虽好,他春归怎占的先!闲凝眄,生生燕语明如翦,呖呖莺歌溜的圆。
   《西厢记》【青哥儿】成就了今宵欢爱,魂飞在九霄云外。投至得见你多情小奶奶,憔悴形骸,瘦似麻秸。今夜和谐,犹自疑猜。露滴香埃,风静闲阶,月射书斋,云锁阳台;审问明白,只疑是昨夜梦中来,愁无奈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