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八月八,立秋,按传统习俗,要买个西瓜啃啃,这叫“啃秋”。
是传统必有传说,据说“啃秋”可以预防冬春腹泻。这传说一未必有据,二未必有实,千百年来,众人姑妄言之,姑妄信之,姑妄从之。一旦风俗已成,事实真相往往被忽略了。
迷信瓜能治病,恐怕是因为过去治病的药丸,往往是装在葫芦里的。真要治病,还是要看清楚这葫芦里究竟卖得是什么药。而葫芦正是一切瓜的始祖。
由孔子所做《春秋》往上数,上古典籍里提到的瓜,如“匏瓜”、“瓠瓜”、“壶瓜”实际上都是葫芦。“水多肉稀”的“稀瓜”大约是在汉代沿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中国的,因此又叫“西瓜”(从植物学物种分类看,西瓜也是葫芦科的)。
今天的葫芦,食之无味,用之者稀,西瓜、哈密瓜、番木瓜比葫芦更大更甜更多汁,装药舀水也都有了更称手的器具。不过在孔夫子生活的年代,葫芦是被广泛食用和使用的。
当时晋国有一叫佛肸的想鼓动孔夫子参加一场动乱。孔夫子政治抱负久未得售,一时猴急,蠢蠢欲动。学生子路平时深受老师正统思想毒害,对“造反有理”革命思想会产生本能的反动。于是对老师暴露出的野心家嘴脸看不顺眼,立即提出异议。孔夫子到底是至圣大成天下第一忽悠大师,脑筋转得快,一方面认同子路,一方面又对自己行为辩解:“我难道是葫芦吗?一直挂着不吃,等着被人劈做两半当瓢啊!”(“吾岂匏瓜也哉?焉能系而不食?”《论语 阳货第十七》)
又能吃,又能用,真是好葫芦啊!只是作用广泛的,往往资源充足,价格低廉,就像尘土、水,空气,精英们、老板们眼中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日本鬼子抓来的“苦力”。“好虽好不当宝”,若做礼物则显得十分轻贱。这从《诗经·卫风·木瓜》中可见:
投我以木瓜,
报之以琼琚。
匪报也,
永以为好也!
投我以木桃,
报之以琼瑶。
匪报也,
永以为好也!
投我以木李,
报之以琼玖。
匪报也,
永以为好也!
《诗经·卫风·木瓜》里提到的“木桃”、“木李”,不是今天习见的水果桃李;“木瓜”也不是红瓤黑籽的番木瓜(PAPAYA)(那是明朝郑和下南洋以后才传入中国的),实际上是一种名为“榠樝”葫芦状的小瓜, 或“酸香而性脆”,或“酢涩而多渣”。是极普通、极无味、极无价值的东西,唯其如此,方能与“琼琚”、“琼瑶”、“琼玖”的珍贵美丽形成强烈对比,从而凸显爱情的纯洁、无价与美好。
只是在今天,这种爱情不再是传统,只是一个远古的传说。以商业社会价值判断衡量:做出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”这一行为的那个“我”,必然是“瓜娃子头壳坏去”,用美玉换木瓜,犹如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”,其人必是大木瓜、大呆瓜,超级大傻瓜。借用《本草纲目》的描述“木瓜”、“木桃”、“木李”的说法:“三物皆是一类各种”。
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”的人真是木瓜、呆瓜和傻瓜吗?我有疑问,我去问问阿里巴巴——那不是个传统,那是美丽的传说,那是经典的传奇。
阿里巴巴说:“芝麻,开门吧!”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