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好友很实在,自曝其短,说自己有个毛病,表现形式是以音取人。
其实春来茶馆女掌柜阿庆嫂也有这毛病,也是习惯于“听话听声,锣鼓听音”,这丝毫无损于她的光辉形象,也不曾抵销她的机智勇敢,她依然可以成为大家的样板。
以音取人和以貌取人一样,都以感觉代替知觉作判断。这样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,谁叫人天生这么笨——知人知面不知心呢。没奈何只能察颜观色、审音辨声,跟着感觉走了。
从错误的几率看,以貌取人和以音取人应该是五十步笑百步,不必再分高低了。可是有人不同意,才子张潮说:“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,此十年中,无论燕、秦、吴、越,其音大都娇媚动人。一睹其貌,则美恶判然矣。耳闻不如目见,于此益信。”(《幽梦影》)
张大才子一说这话,当时就有人和他抬杠,不同观点的大概意思是:审音度人,即便面目上有参差,灭烛侍寝还是可以的,总强似鸦噪狮吼,耳根昼夜不得消停。
窃以为置身整容术发达的现代社会,以音取人,相较于以貌取人,尽管同样不靠谱,准确度可能略高一些。只是将来一旦修理声带如修理眼袋一样普及,又另当别论了。
比此更有甚者,连看照片、听录音都不需要,直接是以名取人。如此荒谬之事,居然也有人捧场,那喜欢说梦话的才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:
“《水浒传》武松诘蒋门神云:‘为何不姓李。’此语殊妙。盖姓实有佳有劣——如华、如柳、如云、如苏、如乔,皆极风韵;若夫毛也、赖也、焦也、牛也,则皆尘于目而棘于耳也。”(《幽梦影》)
这种怪事,不仅东土大宋有,西域英伦也有。
这种错误,不仅草莽豪杰常犯,窈窕淑女也难免。
《贵在真诚》(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)中的小帅哥也是小甩哥的杰克,为了方便在城里鬼混,起用了一个“厄尼斯特(ERNEST)”的马甲,结果大获芳心。
同样是小帅哥也是小甩哥的阿杰农,为了到村里泡妞,也冒用“厄尼斯特”的马甲,同样抱得美人归。
据佳人们说:为什么“厄尼斯特”易受青睐,是因为这名字“意义神圣,富于韵律和动感”( It is a divine name. It has a music of its own. It produces vibrations)。
维多利亚时代的佳人、明末清初的才子,显然是以名取人的知音呢。不过真要具体到某个名子,他们未必有一致的意见。就说那什么“厄尼斯特”,用英语发音自然有它的妙处;若用吴语读来,音同“饿伲细特”,阿拉上海人怎么听也不会觉得舒服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