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7月24日星期二

科学与精英思维——电影《女性思维》随感


    惠特妮·卡明、蒂娜·菲,再算上那个格蕾塔·葛韦格,这三位奇葩,她们参演的角色或编导的作品,大多是有些知识内涵、有点文化底蕴的,至少在我这个业余者看来,像那么回事。
    与其他两人相比,惠特妮·卡明似乎更专注女性心理活动叙述和表现。就我所见,无论是其主演的电视剧《惠特妮》,还是其近作电影《女性思维》都是这样的作品。
    在《女性思维》片中,女博士朱莉亚想通过对大脑神经学的研究,弄清人们情感活动规律,从而更好处理两性关系。她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,靠一种名为“SOYLENT”的能量棒摄取营养,又用她自己的话说“从狗身上获得催产素,和朋友逛街获得血清素,去健身房锻炼获得内啡肽制作与合作产生多巴胺”,她通过研究,自信对小女生的情感活动规律已然掌握,故自觉能够战胜这些情感,使自己成为一个“完整的情绪均衡体”。然而,“目的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”,于是我们有了喜剧。
    环视我们周围,类似这样相信科学神教,走火入魔的人并不稀见。如影片中那医学女博士:一天到晚用临床诊断的眼光观察别人,审视自己。迫不及待地把刚学到的一点知识加以运用,不停地修理别人、修理自己。其结果是打破了自然平衡,摁倒了葫芦浮起了瓢,总也不得如愿。
    任何改变,无论领域、无论巨细,更无论方法,改变的结果都不一定能如愿,更不一定奏效。“臻致完美”自然是痴心妄想,“力求更好”、“改良完善”多半也是自欺欺人。“改良改良,越改越凉”,用本片中的英语台词解释就是:“When you try and change me. it does hurt.”古时的“变法”,今天的“改革”,纷纷如是。
    第一不要迷信改变:“改革”也好、“改造”也罢、由人的本性和能力、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,任何改变都难以达到人们的预期,无论是用科学的,还是用其它的方法。本着顺其自然的原则,变化改变也应是因运而生,合时而作,应是尊重历史、尊重规律的自然结果。过犹不及,欲速不达,切不可扼杀本性、揠苗助长。
      影片截屏:
    妻自问:“谁嗑了药能不做爱?”
    夫回答:“吾侪便是。”
    夫妻共识:“摇头丸非年过40者所宜。”
    第二莫要迷信科学:“科学”不等于“先进”,“先进”不等于“正确”。今天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共识:科学的方法就是正确的方法,而正确的方法,一定能得到正确的结果。以致于无论是很具体实在或很主观虚无的东西、如能量棒、如疫苗、如炒股秘笈、如思想法宝......只要冠以“科学”之名,就似乎屡试不爽、无往不胜了。这种高估自己的智商,无视科学局限的盲目自信,今昔俱同、四海皆然。更容易犯浑的往往是社会精英,这谬误正是他们自视高人一等的催生激素,是他们不能认清自己、正视他人,不能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缘由,也是社会精英们屡颠屡仆,不得长进的根本原因。这是《女性思维》这一轻喜剧提供的又一笑点。
    就像是一组疗效实验的对照组:女博士的助手,形粗蠢,身狼伉,爱吃垃圾食品又胡乱服药,一个非常情绪化的女人。她是女博士言语上批评、精神上轻视的对象。乍看起来,那女博士无疑是更有知识、更有文化、更有气质,各方面更加优越,神形完胜对方,正如社会精英完胜芸芸众生。然而,当女博士又一次向那助手发出忠告:“你这一生不能只靠化学品来控制你的个性。”那对照组立刻反唇相讥:“为什么不?这不正是你的所做所为吗?”一言既出,成功反杀;犀燃烛照,促其反省。就像《聊斋》里的小鬼头答复狐狸精的话:“你说我不是人,你就算得人么?”
  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