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9月21日星期二

望岳——中秋思亲

 

       今年的中秋是我老丈人八十九岁生日,若依出生即周岁计算,八十九岁生日自然可以当九十岁庆贺。旧俗亦有高寿“过九不过十”的成例,陪在岳父身边的妻弟正是如此操办的:良辰美景,华屋佳肴;二老福寿双全,幸福安康。身处海外的妻子和我因全球疫情影响,今年未得回国探亲、承欢膝下。此时此地,秋雨绵绵,不见圆月,很遗憾且很无奈。

       我岳父和我父亲他俩既是同乡又是大学同学。两人毕业后,岳父分配到山西某中专,我父亲分配到南京某部属高校。我父亲身量不高,好烟酒好打麻将,按部就班做事,论资排辈升职。玩有伴,学有侣,能吃苦、肯努力,一步一个脚印,有一份热发一份光。我岳父身材高大,声音洪亮,身高比肩山西关圣,衣钵承袭山东孔圣。不沾烟酒,言必及义。层楼更上,指点江山,无人会登临意。就个性而言,我本人更和老丈人投缘。

      老丈人擅做干切肉,割正肉厚,颇合圣人规制。但他更喜欢鱼虾一类的食材。我听他念叨过的美食,其一是杭州奎元馆的招牌菜虾爆鳝。妻子和我新婚游杭州,特地找到奎元馆,特地点了虾爆鳝,倒也可口,但没有预想的那般好吃劲爆。好这口的老泰山,常年行走于太行山下,这味道、这思念会日渐强烈吧!就像张季鹰的“莼鲈之思”,浓浓的乡愁增益了食材的鲜美。岳母和岳父也是同乡,她到山西后就一直水土不服。还是当年我们在南京的时候,有次弄到几条刀鱼,这东西很稀罕,我们长大后少有机会见识,自然不会料理。那时岳母正好在家,很麻利地清洗,将鱼悬挂沥水,又将鱼尾轻轻撕成燕尾形状,说是如此鱼的血水才能沥尽。然后清蒸,果然鲜嫩无比。妻子有时回忆起人在山西的童年:身穿小花袄,左口袋杏,右口袋枣,……一脸沉醉。可再说到学农睡土炕:农家游,虱子爬满头。就不堪回首了。妻弟打小不喜欢面食,总缠着大人要吃米饭。后来考上粮食学院,毕业后一直在故乡从事粮油储运工作,米饭终于吃美吃踏实了。总之,当年身在山西,岳家老老少少心心念念,就是要重返江苏。

       重返江苏,结果完满,过程却非坦途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、八十年代初,恢复高考,高教大跃进,像岳丈这样的名校毕业的教学骨干是各高校争抢的人才。他的一位同学,原在内蒙一中学工作,离异单身,了无牵挂,很快调到南大任教。岳父这样的教学骨干,原单位看紧了不放。多少份商调函换不得一纸调令。数年奔波,迟迟无果。南迁计划只能分头进行:先让孩子们通过高考,回到江苏。好在儿女争气,南京高校多。女儿儿子先后考进南京高校。与此同时,岳母先行调回故乡。然后再晓情动理,原单位终于放人,老人家也成功南下,但因错过了挑选接收单位的最佳时机,高僧大德只得在故乡小庙屈就了。

       那些年岳家全员往返奔波山西江苏之间,旅途奔波,岁月驱驰,着实辛苦。妻子说起当年同蒲路陇海线津浦路京沪线多次往返,挤坐绿皮车的艰辛仍有许多感慨。“清秋路、黄叶飞,为甚登山涉水”“禁不住数行珠泪,羡双双旅雁南归”。此后我每看《寄子》,总觉得那台上所演父子就是现实中的那对父女。

       那些时日,我家成为岳丈旅途往返中转歇脚地之一。从岳丈开始跑调动,妻子、妻弟来宁上学,直到妻子毕业留校工作,我也毕业分配,我俩开始谈恋爱,商定婚事。岳父一家南迁行动才最终落听和牌。妻子和我新婚首次回故乡,那段时间岳父岳母仍住在单位安排的招待所里,尚未有自己的定居。

       岳父是独子,原先家境不错,很小就离家到杭州药铺当学徒。有文化,人机灵,公私合营后,升任医药公司会计。再后来考进名牌高校,毕业后不远千里、来到山西。几十年后返乡,家中已无至亲,族人也疏离得很。我岳母家枝繁叶茂,岳母返乡定居之际,妻子的外公外婆仍健在,娘舅们、姨娘们一大淘。上一辈人土改时被分了地,如今各人不再靠力田谋生。各有故事,都很风光。内子儿时因母亲体弱,照顾两个孩儿吃力,岳母曾将女儿送回娘家,小女孩甚得她外婆宠爱。表妹们挤嘴说:“奶奶买肉包只给XX吃,他人全无份”。老外婆解释道:她父母寄来小丫头的生活费,肉包钱属专款专用。类似故事听多了,会让人想起贾母疼爱外孙女的情形,不知是应该觉着温暖,还是觉着可怜。

       我父母是热闹人,颇有孟尝之风。可能是他们太好客了,因此我长大后有些反动。那时家中来客除了像岳丈这样跑调动的,其他还有上访的、要求平反落实政策的,家中人来人往,络绎不绝。一到周末,我家常常是来宁高校亲友学子的聚会点。妻子也是聚会人员之一,但参与次数很少。她比我早进大学两年,我只以众学长之一礼敬待之。在我们关系确定前,好像只有一两次父女俩同时来我家。岳丈虽然来往较勤,然“我家的表叔数不清”,我也只当做父辈众亲友之一看。直到那一回,岳丈又来我家,除了照例给我父亲拎几瓶汾酒竹叶青,特送我一套新近重印的《辞源》,说是某次学术会议所获赠品,因见我喜欢语言文字,便转赠于我。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她父亲的目光百分百地落在我身上。

2021年6月9日星期三

此处无声胜有声

 以下为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。【适用省份:山东 湖北 江苏 河北 广东 湖南 福建】

  试题内容:

  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
  1917年4月,毛泽东在《新青年》发表《体育之研究》一文,其中论及“体育之效”时指出: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。目不明可以明,耳不聪可以聪。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,即使是至强者,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;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,增益其所不能,久之也会变而为强。因此,“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,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。吾生而弱乎,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,未可知也”。

 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。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,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。

  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


《此处无声胜有声》

       昨天看了部电影《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》(Children of a Lesser God)(1986),这类电影创作是有套路的,且容易博同情、拿大奖,如《雨人》、《阿甘正传》等等。要诀不外乎把缺点表现为特点,再拔高为特长。然其艺术真实确也来源于生活。其真实的可能正如今年考题所言: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。吾生而弱乎,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,”
       当然这种道理在现代社会已是一种常识,对于缺残的歧视更属大逆不道,故无须繁加求证解读,唯艺术如何表现,更有兴味。
       前面已经点出,艺术表现的模式:由缺点至特点再至特长。从人的审美心理变化轨迹观察,即:由否定、排斥到肯定、接受,进而欣赏和赞美。最极端的例子则是颠倒黑白,唯缺点为优点:与米罗岛的维娜丝相比,天下女子两条手臂尽属多余;与盲侠座头市相比,天下武林高手的两只眼睛都是冗赘;得“眇目丽人”,则“还视世之女子,无不余一目者。”(冯梦龙《情史》)由欲望缺憾引发审美张力,缺憾越大,张力越强。然张力过头,弓折弦断,这又是物极必反,走火入魔了。
       《情史》中紧接“眇娼”(“眇目丽人”)下一则小故事便是“哑娼”。意趣同上,唯残疾者一盲一哑。
       “说打南边来了个哑巴……”盲人擅长按摩推拿,说学逗唱,拉二胡弹琵琶;哑巴搞艺术似乎更有作为。演哑剧、跳芭蕾俱是长项。哑女玛丽·玛特琳(Marlee Matlin)因在《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》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。登泰登顶,小鲁小山。
       “为政不在多言”,视觉上不能让人过瘾的综合艺术决不是精品。张继青演《牡丹亭》,举手投足、转瞬蹙眉。每一帧都是亮相,随处休止都是画。虽是载歌载舞,那唱词能听明白的有几人?林妹妹也得石头上坐半天才咂巴出味来。看电影《单身女孩 》(La fille seule )(1995),看得就是维尔日妮·勒杜瓦扬 (Virginie Ledoyen)风姿绰约地走街穿廊,登堂入室。“wiggling your butt like that”(法语听力无能,又未寻得原版法文字幕,权以英文字幕充数)。
      “花若解语还多事”,电影《丽人行》(Two for the Road) (1967)对话太密,不过有句台词我很喜欢:“Just because you use a silencer doesn't mean you're not a sniper.”(装了消音器,并不代表你不是一个狙击手)我任性地翻译成“此处无声胜有声”。准确不准确不打紧,要的是那个味,正如我曾把英文短语“so far so good”望文生译为“天涯若比邻”一样。

2021年3月24日星期三

大院的动静

     那学院有好几个家属区,唯有3号大院是和学院校园紧挨着的,只用围墙隔开,有一铁门相关联。

    想当年,学院门禁森严,一般都是关着的,只留一小门供人出入。除了上下班时段、用餐时间大门敞开,方便员工工作及家属出入用餐。这时间的掌握也很方便,按点响起的高音喇叭会提醒大家。儿时印象里的大喇叭开始曲尽是《大海航行》,每早6点半辄破空飞来,壮怀激烈;隔墙送远,响彻云霄,鼓动得人睡不得觉。中午、晚间再聒噪两次。由于这门不是正门,所以晚上九点无特殊情况必是大小门齐锁,不容进出的。家属院的人在校园内逗留迟了,不走正门而抄近道回家,必也翻墙爬门,以致家属院的孩子,虽没有飞檐走壁的上乘功夫,逾墙钻穴的基本技能多少有点。    

    家属院的正门也是冲着大马路的,只是与学院正门1号院门相比,气象不可同日而语。学院正门坐西朝东,横担南北,前瞻无限。门前有规模不小的扇形广场,广场两旁有冬青灌木圈成的绿化带,四季有不败之花,年年有常青乔木。后来不知何人抖机灵改了门庭,弄了个铁网悬梁,中间托一锃亮的大铁球,望之摇摇欲坠,一付不砸到人不罢休的可憎模样。

    和学院的正门一样,现在的3号大院门也是一米多高的自动伸缩门,像个恐怖片里受了核辐射的巨型蜈蚣,死不僵僵,关得疾、开得慢,对来人作出一脸不欢迎的样子。灰青的院墙,一边还高出一截,十分努力地想为墙内奇丑的建筑遮羞。

    咱家还住平房的时候,家属院门和学院的旁门一般构造,铁栅门门分两扇,其中一扇里面还焊嵌着一个小门。“双扇为门,单扇为户”,与学院旁门所不同的是,那小门是彻夜不关的,真正是“夜不闭户”。晚上9点以后两扇大门关闭,小门开启,因下有门框,夜归人若是骑自行车,便须拎着车子进门,门框窄小,不免门车相碰,带出动静,夜深人静之时,那动静便格外分明。

    与学院只有单调的、定点放送的高音喇叭相比,3号家属院的动静则丰富的多。清晨动静制造者是送奶工,来各幢门口放奶瓶、收空瓶,大瓶小瓶都是琉璃瓶,叮叮当当。

    送牛奶的动静结束后,安静不了一会儿,大喇叭就会响了,各幢人家出出进进,通炉子烧稀粥煎鸡蛋煮牛奶去食堂打早点,刷牙洗脸排队涮痰盂上厕所......一通忙乱,用过早饭。然后大人上班,小孩呼朋唤侣携伴上学。

    “幢”字读音,3号院的孩子那时都念“栋”,没人念“撞”。小学教师和非大院的同学也为我们正过音,但无效。那会大院只有南北贴墙两排平房,即所谓“Bungalow”式双联排坡顶别墅,红砖青瓦。原为AB大楼附属建筑,后划给学院作家属院。

    院子很大,很空旷,房子不多也不新。绿树偏爱屋上遮,树是枫杨,树龄不小。一到炎炎夏日,绿荫婆娑,姿态喜人,凉爽宜人。大院中间有足球场大小的空地,咱们童年那会儿种的都是农作物,大片的麦子,连片的玉米高粱,估计是没有列入国家种植计划,一任家属院孩子们糟蹋,那庄稼地是我们“打游击”、玩“官兵捉强盗”的好地方。将麦杆齐齐截断,一头留节,在杆身上用铅笔刀竖划一道,便成麦哨,有时嘴里并排塞进几只,作排箫状,争着吹响,谁也没有意识到是在糟蹋粮食,真正作孽!

    咱家当年住得平房是最靠里的一幢。学院省事,直接将学院围墙嫁接在房子的西山墙上。墙边空地,俱被各家很自然地分隔成小块自留地,或种花或种菜。老爸勤快,因地利靠墙,藤蔓类蔬菜尤其茂盛,计有丝瓜、扁豆、缸豆、四季豆,南瓜、东瓜等,其他如韭菜、葱、蒜、茄子,青菜都能自给自足,地方特产菊花脑也能满足需求。

    孩子们除了在自家养鸡养鸭,宠猫逗狗,养蚕,养小金鱼,养花种草种蔬菜。在家属院和校园里还可以挑野菜采草药,上树采桑叶摘桑果,偷摘毛桃粘知了,下池塘捞鱼虫,捉田鸡、泥鳅。“多识草木鸟兽鱼虫之名”。那时的家属院和校园,可是比鲁迅笔下的“百草园”面积大得多,内容也丰富的多,堪称“校外课堂”,“儿童乐园”。

    咱家种植一物,为全家属院独有,是从老家移栽而来。在故乡称“野芋头”,在城里叫“洋生姜”,扬州酱菜中的宝塔菜即其具体而微者。此物杆茎高如玉米高粱,叶片肥大茂密则远过之,居然还开花,欣欣向荣,状如葵花,但没有向日葵脸大,花盘小花叶肥,无瓜子可获。可食用的根块也不甚壮大。母亲腌制成酱菜,一年四季天天吃也吃不完。其它食物都是儿时的味道香,唯此一物,我当年食多生厌。家里有本《常用食物中草药偏方》,我翻到介绍此物那页,指给父母看:“此物有微毒”。老爸当年搞种植,不图食用,更像是一种爱好。我要有那劲头,早来北美,若法无所禁,说不定会种点大麻白相相。    

    3号院大门外是大马路,我记事时起,公交线早已有了。机动车不多,行人也不多,沿路都是围墙。那时不兴“破墙开店”这种投机取利勾当,所以这一带不甚热闹。既然是马路,除了人和车,真还走马,且马是天天走,给大院带来一阵动静。那就是马拉的垃圾车。那会儿年纪小,自家个子矮,觉得马儿甚是高大。清洁工赶着马车摇着铜铃,行行除行行,各家年长身高者夹道相迎,有序向车厢倾倒垃圾。马车院子里转上一圈,铃儿响过一阵,各家污秽尽除,还你个清平世界。后来院子里建了水泥垃圾箱,垃圾由卡车定期集中清运,马拉的车就不再来了。

    大院还有的动静,除了莺歌燕语、蛙鸣蝉噪,风声雨声读书声......也少不了游商小贩的各种吆喝,如补锅的,补锅之人身材颀壮,膛音响亮:“补锅——,补锅焊壶底哎”发音响亮悠长,收音转截脆爽,穿透力极强。再有卖酒酿,并不以人声吆喝见长,只是一阵阵梆子敲得响。听得熟悉得梆子响,便有小孩拖着手里托着碗的大人,出来买酒酿。

    卖糖、卖小点心的小贩或许有,记忆不清了。我们那代人有关的记忆都保留在动画片《放学以后》和曹灿播讲的小说《向阳院的故事》里了。那里面的两首吆喝曲,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:其一:“糖儿甜,糖儿香,吃吃玩玩喜洋洋。读书苦、读书忙,读书有个啥用场。”其二:“红头绳,绿头绳,针头线脑篮里盛;紫花布,阴澄澄。齐天大圣孙悟空,花果山里来修行。”显然,那两个作品里的卖糖的小贩都是“坏人”。

    大院孩子们记忆里的“坏人”并不是卖糖的,而是“收破烂”的,具体的人谁也没碰到过,就一传说。当年有“收破烂的拐卖小孩”的谣言。后来分析:必是大人们故意造谣,以阻吓小孩随意拿家中物品去换钱。在此大环境下,年幼的孩子不少有此“童年阴影”,小我6岁的妹妹,便是一例。有时父母晚上在单位加班,我在家充当Babysitting(看小孩的),小妹想爸爸妈妈,骑在窗台上,小脸挤在窗子铁栏之间,冲着窗外哭喊“爸爸回来”、“妈妈回来”,我是一筹莫展,然只要说句:“你再哭,卖破烂的要来了”。她顿时收声。幼小心灵受此cauchemar(恶梦)折磨,好不可怜。造此谣言者,人为制造紧张空气,破坏安定祥和大好局面,伤害儿童幼小心灵。不管其初衷如何,从后果看,也应该算是“坏人”。

    那时大院里常有收破烂的,收购范围有旧衣旧鞋,废铜烂铁玻璃瓶,书报杂志等,还有一些奇怪之物如乌龟壳甲鱼壳牙膏皮。有一阵搞群众运动收废钢铁,发动小学生收捡废铜烂铁,不给收破烂的了,不换钱了,直接交到学校,算是义务劳动。类似这样的运动,时或有之,有阵兴收淘米水,有专人收取,也没有报酬。一阵风似的,家家都存淘米水,天热了常常变酸,味道难闻。此活动很快就停止了。

   游商小贩,一般进院后,先转一圈,然后在院中一棵大树下歇下担子,停住车子,再盘桓些时辰,等生意上门。不流动的,有固定摊点小贩也有,如早上卖豆腐的,嘣爆米花的,修自行车的......那不用吆喝都是熟人,自有买卖上门。

    夏天到了,卖冰棒的就多了。自行车后座驼一木箱,内里衬着棉胎裹着冰棒,一路叫卖“冰棒冰棒,马头牌冰棒,冰棒马头牌。”这对孩子们是莫大诱惑。当年最便宜的桂花冰棒3分钱一根,然不常有;常见的是桔子冰棒、香蕉冰棒,赤豆冰棒,这都是4分一根的,赤豆冰棒,豆沙色冰块顶端的赤豆颗粒是可见的,看起来很实惠。5分钱的奶油冰棒也很好卖。1角钱的小冰砖是高档货,小贩们鲜有贩售,要到店里去买。后来,家用冰箱普及了,来院子里卖冰棒的人基本上看不到了。

    咱家第一台冰箱颇有来历。那年妻子怀孕,来年孩子要出生。婴儿的主食牛奶从早吃到晚,没有冰箱保鲜不行。那会儿冰箱很紧俏,要买要凭票。先得了一张票,是国产单门冰箱,嫌小,转送人了。表舅搞来的票,也是国产品牌,虽是双门的,但因咱糊涂,认为不是名牌,又让给他人了。最后妹妹托关系搞到一张票,这回牌子是洋品牌。终于满足了崇洋媚外的小心思。冰箱票有了,但买家要自己到厂里提货,厂址远在崇明。我为了儿子,我父为了孙子,两人买了船票,连夜赶往上海。

    搬运大件,唯坐船方便。为了探路,故去程也坐船。出了十六铺码头,叫了辆电动客货三轮车立即赶到吴淞口坐渡船上岛。可能是在江上飘的时间久了,上了岛虽脚踏实地,仍有在甲板上浮着的感觉,且岛上的陆地平旷,没有一点起伏。那种感觉是:有甲板的平展却没有甲板的结实。脚下的泥地似乎不能用劲踩,稍用点劲,薄薄的地皮便会踏破,咕嘟咕嘟冒出水来。

    在小旅馆住了一晚,一大早便赶到厂直销门市部提货,再摆渡过江,昨天那电动小货车如约而至。又一蓬风地赶到十六铺码头,买票上船。携着冰箱,终于到了下关码头,此处小客货车却稀见,只得要了一辆载人机动三辆车,两人分押两边,中间未除包装的冰箱巍然耸立,父子俩紧拉着包装箱的包装带,唯恐车速过快,转弯过急,连人带冰箱甩出车外。小小三轮,一路招摇,人货超载,头重脚轻,居然旅途平安,也没被交警拦下警告罚款,也是托小宝宝的福。

    那趟有计划按步骤行事,点线相连,舟车相接,没了下跳棋、飞行棋的游戏感,多了些责任和担当。虽不及《80天环绕地球》里福克思先生那般从容,倒也有点“计划通”的意思。

    第一个冰箱进家门,我已不再年少,咱家从平房搬进了楼房也有好多年了。那充满绿色生机、充满和谐律动,充满记忆、充满诗意的平房,没有视同“前朝遗址”、“名人旧居”加以文物保护,全然一拆了之,荡然无存。思前想后,颇感沧桑,只怨少壮不努力,青春虚度。

    3号大院田园景象的打破,是那年闹地震搭防震棚起头的。那时院内已经增建了一些简易的平房,防震棚这么一搭,别墅区成了棚户区。不久棚虽拆了,接着加盖简易房,再后来接连不断、寸土尽用,拆平房盖楼房。终于层楼林立,灰不拉几浑成一片。现在的大院,除了那两排束手束脚,局促偷生的枫杨,一无旧物,不复家属院闲适旧观,泯然一嘈杂居民小区矣。


2021年3月9日星期二

新看的电影刚过的节日和长远已久的演讲

       凯瑟琳·布雷亚的电影《胖妞》有一种纯粹的、客观的女性视角。又因为观察角度是俯视的,所以不搞女权主义的煽动,也没有浪漫主义煽情,更多的是表现实际的残酷,有种老吏勘案的冷静。

      《胖妞》里的坏男人都是精虫上脑的傢伙,角色无非是登徒和暴徒两类;他们猎色的手段无非欺骗和用强两种。具体方法则在片子结尾时用那暴徒的恶行作了象征性的归纳。即:击坏姐姐的头脑(去除思想),扼住母亲的喉咙(压制声音),强暴妹妹的身体(肉体占有)。

      起先那登徒子用食物稳住胖妹妹,用戒指迷住俏姐姐。用物质的东西偷取了女性独立的思想。胖妹妹之所以对那登徒子的行为有所抵触,为姐姐的愚行伤心,是因为她长得胖,年纪小,周围的人没有视其为女人,她只是姐姐愚行的旁观者,故头脑尚有一丝清醒。最后遇到一急色暴徒,居然将她也强暴了,在长久压抑下,胖妹妹终于获得了自身性特征和性引力的确证。一旦为女人,则头脑又坏了,于是便否认了被强奸的事实。这或许就是贾府宝二爷所言:姑娘都是“宝珠”,一为妇人则成“鱼眼睛”了。

      那登徒子十分猥琐,居然用自己母亲珍藏的戒指勾引少女,得手后自己玩消失,却让自己的母亲出面要回送出的戒指。女孩的母亲家教失败,羞愤难耐。携二女逃离是非之地。一上高速路,载着母女三人的小车便不断地被多辆重载货车环伺压迫,路虽宽阔,仍显逼仄。导演用长镜头久久地表现小车在险象环生的环境中挣脱挣扎。这种行路难正是历史和现实中妇女求生不易的象征。也是对母女三人最终悲惨结局的预示。唐人陆龟蒙诗云:“南北路何长,中间万弋张。不知烟雾里,几只到衡阳?”

      时逢三八妇女节,忽闻有人称之为“女神节”,凡持此论者必有一付登徒子的嘴脸。三八节本是劳动妇女的节日,而妇女劳动之意义就是获得经济的独立,使妇女不再成为男子的附庸。“美女节”,“女神节”......凡此种种赞“美”封“神”,俱是对女性的物化和玩弄。

       网上看到一上了热搜的新闻:“上海某大学经济学教授,博导,68岁,退休金1万多,名下两套房,存款100多万。教授想跟50岁的保姆阿姨结婚,被拒绝。教授不服,问原因,保姆阿姨说划不來,现在工资7000,结婚就沒工资了!房子又不给我,还要免费干活,傻子才结婚!”这种八卦也能成为热门新闻,本身就成问题。

      这两天央视在播放电视剧《觉醒时代》,展示一百年前中国大地刮起的思想风暴。不知它是否会表现1923年鲁迅先生那著名的“娜拉走后怎样”的演讲。“娜拉走了之后”,“保姆还是师母”,过一百年了,问题还是一个,即经济独立和妇女解放之关系。五十年前在中国这个问题基本已经不成问题了。一百年前走到五十年前,历史发展走了180度,天翻地覆。摸着石头过河,又趟了五十年,这个问题又成了问题。难道是历史又多走了180度,刚好转成360度,终点回到了起点?即如鲁迅演讲所言:“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,仍然虐待儿媳;嫌恶学生的官吏,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;”

      《胖妞》里面的母女三人就是鲁迅演讲中提到的笼中小鸟:“因为如果是一只小鸟,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,而一出笼门,外面便又有鹰,有猫,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;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膀,忘却了飞翔,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。”

       元宵节剩下的豆沙汤团,早上吃了几只,一直堵着,下午三点才想起吃中饭。

       片子太压抑,思考太沉重。欢度三八节,找两部姐们反杀的爽片看看:准备好了没?(《Ready or Not‎ (2019)》)你是下一个(《 You're Next(2011)》)。


2021年1月8日星期五

对未知的害怕使其变得美丽——神鬼异趣

        将爱情和惊悚两种类型的电影戏剧结合,最能偷懒的题材便是妖魔仙怪、牛鬼蛇神之类,最容易出采的则是爱情神话:《爱在初春惊变时(Spring)》(2014)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。两性之间的化学反应、对异性或异类全部的未知、全面的好奇和未名恐惧,有了神话这个粉底,于其之上的勾画描摹就容易多了。

       然而,五味杂陈往往难以下咽。爱情是甜甜蜜的,惊悚是辛辣的,悲剧是苦涩的......。五味调和,唯甜蜜是普适的,其于东土文化尤甚。同样许仙爱妖怪、柳梦梅爱小鬼头......东方文化中即便有吓人的情节场面,甚至当事人惊变的反应有甚于此电影。但其经典表现方式是不以恐怖为能事,不以吓人为目标的。《白蛇传》也好、《西游记》也好,《聊斋》也好,故事里情爱中的人或异类蠢萌可爱者居多。鲁老夫子因此发高论:“说妖鬼多具人情,通世故,使人觉得可亲,并不觉得很可怕。”(鲁迅《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》)

       例如:白素贞喝了雄黄酒现原型形,将许仙吓得昏死过去。这情节多从许仙的反应强烈落墨,很少有将白蛇的现形弄得极端吓人,像《Spring》中的五毛特技那么直白,恐怖不足,污秽有余;顿失美感,大煞风景。无怪网友对此调侃:“千年等一回,美国许仙很强大啊,见了真身都没晕过去。”(豆瓣短评 傻乐的猫 2017-07-21)





       此情此景,令人想起老和尚蕅益大师那段谒语:“恩爱迷情,四大缘生妄有身。脓血交相润,臭秽常无尽。(嗏)饶你会庄矜,画囊盛粪。一旦神离,不复堪亲近,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。”(《灵峰蕅益大师宗论第十卷之一》)按剧情,此后那男生居然将爱情坚持到底,“美女变猪头”,《大话西游》里可是“吐啊、吐啊”终也未能习惯,无法接受;这洋人见了本相一团污秽,却能痴心不改,安之若素。这究竟是爱情的魅力?还是洋许仙心理变态?抑或是编导的口味忒重?作为看客的我就无从考证了。



2021年1月7日星期四

《法外之徒》等三部电影中的舞蹈片断

       今天看了高达的《法外之徒》 Bande à part (1964),也终于欣赏了那段著名的麦迪森舞三人舞。豆瓣网有评论提到:”《低俗小说》里乌玛舒曼和约翰屈伏塔跳的也是麦迪森舞。在一次访谈中,乌玛舒曼说自己完全不会跳舞,而昆汀给她看了《法外之徒》,让她按照本片的舞蹈动作去演,演出效果很好。“于是我又重温了一遍《低俗小说》中的那段舞蹈。

       就我初步印象:两剧中的麦迪森舞,舞姿徒类似,味道大不同。《法》剧三人舞所洋溢的是一片青葱,嫩得出水;《低》剧双人舞则是红得发紫,浓得化不开。其实,同是舞林高手约翰屈伏塔露脸的电影《油脂》,其中某些舞蹈更与《法》剧之舞气息相仿。

在此特选三剧三段舞蹈片断以佐此说:


 


若以动物卡通形象分别类比:

《法》剧三人舞是步调一致、憨态可掬的”三只小猪“;

《低》剧双人舞是竹筐探身,随乐起舞两条眼睛蛇;

《油脂》的双人舞女方似拒还迎,男方穷追不舍,是两只发情的小狗。